
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,它早已不僅僅是工程師的工具,更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指標。尤其在中國,雖然在AI硬件制造領域有著強勁優勢,但在AI實際應用層面,仍有許多空間可以突破和提升。
近期,一組來自筑招網的數據引起了我們的關注:求職者如果通過平臺的AI推薦功能投遞職位,獲得企業面試邀約的概率,居然是人工搜索職位的**3.2倍**。
在傳統印象中,找工作靠的是人脈、經驗和自己寫簡歷的能力,但現在看來,AI的數據建模能力、精準匹配算法和大規模學習能力,已經全面改變了招聘邏輯。
?
筑招網如何用AI提升求職成功率?
7月底,筑招網聯合工研院發布了《2025半建筑人才報告書》,我們以為重點是半導體行業的人才需求變化,結果發現更吸引人注意的,是筑招網背后強大的AI推薦系統。
根據數據顯示,2025年前8個月,平臺上通過AI智能匹配達成的求職投遞占比已經提升至**39.2%**,較2023年同期的24.79%提升了14.41個百分點。與此同時,使用AI相關服務的用戶占比,也從2023年的56.5%增長至85.25%。這表明,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信任AI推薦。
筑招網的技術團隊介紹,這一切的背后,是近20年的技術積累:從最初的數據倉儲,到Hadoop分布式計算框架、再到Machine Learning算法、大型語言模型(LLM)、云計算架構、LakeHouse數據架構和深度學習的推薦系統等,全鏈路的AI技術體系早已搭建成熟。
他們強調,生成式AI雖然在2023年引爆了討論熱潮,但筑招網早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建立離線數據庫、分析職位與人才匹配數據,是少數在AI應用上走在前面的招聘平臺。
?
AI為什么比你更懂你自己?
筑招網的研發處協理張世解釋說:“求職者通常只能看到自己的簡歷,不了解整體行業的人才供需、企業的招聘趨勢,也無法全面評估自己與某個崗位的匹配度。但AI能整合平臺上數以億計的行為數據,站在全局角度給出更精準的推薦?!?/span>
舉例來說,AI不僅能分析你的學歷、經歷、專業技能,還能識別你瀏覽崗位的偏好、投遞行為、性格測試結果,甚至判斷你是否符合某家公司特定的組織文化。這些維度組合在一起后,AI推薦的職位往往更適合你,也更可能收到企業的面試邀約。
另外,許多求職者以為自己的簡歷已經寫得很好,但AI會指出:如果你要申請工程師職位,可能還缺少某些關鍵技能;或者你的自我推薦信寫得不夠精準。此時,系統會自動根據你的簡歷內容,生成一份有針對性的求職信,幫助你有效打動HR。
再比如,不少人喜歡上傳PDF格式的簡歷,但企業HR更習慣瀏覽平臺標準欄位的內容。AI可以自動解析PDF簡歷,把內容轉化填入數據庫字段,讓你的信息不再“藏在附件里”,大大提升被查看的幾率。
?
企業HR與平臺雙贏:不是Netflix,是蘿卜找坑
與影視平臺不同,找工作并不是“你想投就能上”。每個崗位都有名額限制,越熱門的企業、行業,越容易出現職位供不應求的情況。這就導致大量求職者一窩蜂沖向大公司,卻忽視了其他更匹配、更容易上岸的機會。
筑招網正是通過AI幫助打破這種“信息不對稱”,通過大數據學習和建模,從行為軌跡中提取用戶的真實偏好,結合崗位需求,為用戶推薦最有希望的選擇。這種“蘿卜找坑”的精細匹配,讓求職不再像是盲盒碰運氣,而是一次有邏輯、有勝算的職業規劃。
?
從技術到全員AI化:筑招網的全面轉型
當前,筑招網已有超千人團隊,其中工程師比例高達38%,在AI技術方面實力不俗。但公司并不滿足于由少數技術人員主導的AI開發,而是自2023年起成立“創新辦公室”,推動全員AI賦能。
這個辦公室負責為所有員工設計AI課程,目前已開設30多門,涵蓋技術、運營、產品、設計等多個領域,并從各部門選出具備開放思維的種子員工,由AI專家協助提升技能。
2024年,筑招網首次舉辦“AINNOVATION創新競賽”,優勝團隊可獲得公司股票與獎金獎勵。例如其中的“AI模擬面試”項目,幫助HR更快識別候選人的關鍵特質,已成功開發成平臺功能并上線使用。
甚至非技術背景的中層管理者,也被鼓勵親自參與自動化工具(如RPA流程機器人)的開發項目,從客服、行銷到法務、公關,人人動手,用AI解決實際問題。
為了讓這些項目不流于形式,公司還要求各部門公開展示成果,甚至適當減少日常工作負荷,讓員工有時間真正“做出來”。
2025年第二屆競賽更大規模展開,共25組、75人參與,優勝項目包括法律知識庫、AI吉祥物助手、AI簡歷分析工具等,其中不少由非工程師團隊主導完成。
筑招網董事長Patrick在年終總結時說,公司鼓勵“兩個掌聲,一個鼓勵”:一是為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方案鼓掌;二是為打破部門壁壘、合作共贏的精神鼓掌;至于“鼓勵”,是給予那些敢于挑戰、敢于否定現狀、敢于自我超越的團隊。
?
跨越數字轉型門檻,筑招網成為行業樣本
筑招網成立于2018年,從一個小團隊發展為如今的建筑人才招聘第一品牌,靠的并不僅是運氣,而是技術與組織變革的雙輪驅動。
與一些曾嘗試進入建筑招聘市場但最終失敗的傳統企業相比,筑招網用時間換取深度,通過積累海量數據、持續產品創新、全面AI賦能,建立了難以復制的壁壘。
AI并非簡單加個功能按鈕,而是一種運營方式的重塑。筑招網之所以能脫穎而出,是因為他們沒有把AI交給工程部門就算完事,而是讓每個員工、每個部門都成為AI創新的一份子。
這種全員參與、跨界合作、技術落地的方式,讓筑招網不僅幫助求職者提高找工作的成功率,也真正建立起企業在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。
筑招網的經驗告訴我們:數字化轉型不是口號,AI不是未來,而是現在。如果企業想在下一輪產業洗牌中活下來,不只是“會用AI”,而是“全公司都要用AI”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