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我們工程行業,有一句行話:“紙上談兵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?!焙芏喙こ處煻济靼滓粋€道理——一個方案,不落地測試,你永遠不知道哪里出問題;一個系統,不調試運行,誰都沒法保證它一定成功。
但矛盾的是,很多人在職場和人生選擇上,卻經常被“萬一”的小劇場綁架,什么都想得太多,什么都不敢開始。
?
一、怕失敗的人,往往一事無成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:
“我想跳槽到新能源公司,但萬一技術不匹配怎么辦?”
“我想去嘗試項目管理崗位,但萬一同事不配合怎么辦?”
“我想自己創業做工程咨詢,但萬一失敗了怎么辦?”
我們在工作中,總是習慣提前評估風險,這本是職業素養的一部分。但有時候,這種“預評估”變成了過度焦慮,把可能性當成必然,把未知當成失敗。
這就像做項目時,光看PPT永遠造不出東西。你可以花一整年寫最完美的可研報告,但設備就是要開機試運行,才知道問題出在哪。而你的人生,也一樣。
你擔心學不會,那就開始學;你怕同事不接納你,那就試著建立溝通;你覺得老板難搞,那就調整方法,實在不行,換家公司也不丟人。問題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還沒做就已經把自己嚇退了。
所以,你不是失敗了,而是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。
?
二、“我不能輸”的好學生心態,是職場毒藥
比怕失敗更可怕的,是那種“我一次都不能錯”的思維定勢。
我見過不少來自985、211的優秀工程師,簡歷漂亮,邏輯強、基礎好,但卡在職業轉型、跨界學習或升職過程中遲遲不敢動。他們往往說:
“我還沒準備好……”
“等我再學幾個證……”
“我想一擊即中,不想試錯?!?/span>
聽起來好像很謹慎,其實是被“完美主義”控制了。
學校教育是線性路徑,考試、答題、拿分數,有標準答案。但工程項目不是寫卷子,人生更不是打比賽。哪有什么標準答案?哪有什么“準備好”?
舉個例子,一個從傳統制造轉向智能制造的工程師,必然要面臨一段“不會的過渡期”。你可以先邊學PLC邊參與項目,過程中不斷試錯修正,而不是等你精通所有通訊協議、所有設備型號才去試,那時候機會早沒了。
我們太習慣成功,不愿面對失敗。結果就是:怕錯、怕丟臉,怕暴露短板,最后什么都沒做成。
?
三、“我在準備”不是努力,而是逃避
工程項目里最忌諱的,就是拖延。有時候你等資料、等客戶反饋、等設備到貨,等著等著,項目節點就錯過了?,F實不會為你的“準備期”買單。
人生也是一樣。
我見過一個想當工業設計師的年輕人,計劃得頭頭是道,說要去德國進修,想學最先進的設計理念。但問題是:他從來沒真正畫過一張設計圖,從沒碰過結構仿真軟件。他說:“我想等我都準備好了再去投簡歷?!?/span>
這就像一個工程師說:“我想設計橋梁,但我還沒碰過CAD。”那你怎么知道你喜歡橋梁設計?又憑什么認為自己能做得好?
真正熱愛某件事的人,早就在做了。哪怕從小項目開始,哪怕一開始不標準,但實踐才是真正的準備。你得動手、出錯、解決問題,才能獲得真正的能力。
而那些整天說“我在準備”的人,往往一年又一年,準備到最后什么都沒開始,錯過了轉型的黃金期,白白浪費了時間。
?
四、工程師的成長靠“做”出來,不是“想”出來
在我們行業,最有價值的工程師,從來不是考試最強的,而是最能解決問題的。解決問題的能力,來自什么?不是背書、不是演講,而是實打實地干活。
你做PLC調試,第一次可能燒壞了模塊,第二次接錯了端子,第三次終于調出信號。你設計電路,第一次打樣失敗,第二次加濾波,第三次才過EMC測試。
真正的準備,是邊做邊學,是在錯誤中總結方法。
別把“準備”當成逃避的借口。
你說你要跳槽,但“簡歷還沒寫好”;你說你要晉升,但“能力還不夠”;你說你要轉型產品經理,但“還沒學完課程”。
真相是:你在逃避嘗試,怕失敗,更怕被人看見你失敗。
但現實根本沒人在意你失敗幾次。你失敗五次,第六次做成了,別人只會記得你做成了。
?
五、別拿“萬一”當借口,別讓“準備中”毀掉你的人生節奏
有一句話說得好:“成功不是來自不失敗,而是來自不斷調整直到成功?!?/span>
做工程你知道,第一次出圖永遠不可能完美,一定要打樣、測試、反饋、再優化。人生也是一樣的過程。
你不是等萬事俱備才上場,而是邊走邊試、邊改邊做。
想跳槽?從現在開始準備簡歷并投出第一封,不要等“最合適”的崗位。
想轉型產品經理?找內部項目試著參與功能討論,別光學課程。
想自己做工程咨詢?先接一個小客戶試水,而不是畫十年大餅。
想升職?拿主動承擔項目當跳板,而不是躲在崗位上默默干活。
未來屬于那些愿意在錯誤中前進的人。
?
行動比完美更重要
在工程行業,我們知道“容錯機制”有多重要。沒有哪個系統天生完美,但只要有優化機制、有反饋路徑,就能越來越穩定、越來越強。
你的職業生涯、你的人生計劃,也需要“容錯”。
別讓“我還沒準備好”、“萬一失敗了”這些假設,困住你的人生。
你可以失敗九次,第十次成功。但你若一次都不試,就永遠沒有機會成功。
記?。耗愫茈y真正失敗,你只是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