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陣子和幾個工程行業的老同事聚餐,其中小Z喝了點酒后情緒有些激動。她在一家大型施工企業做項目管理,干了五年,工程總包、市政道路、地鐵配套都做過,最忙的時候身上扛著三個項目,白天跑現場,晚上協調施工方、設計院、甲方和監理,凌晨三點還在群里發語音布置工作。可這些年,她晉升總是無望:從工程師到項目副經理都沒她,哪怕一次鼓起勇氣找領導談話,對方也只是模棱兩可地說“有機會一定考慮她”,結果轉頭,原本業務能力明顯不如她的小周就成了項目負責人。
?
飯桌上大家都在給她支招,但我沒接話,因為我太明白她問題出在哪。她到現在還抱著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:只要把活干好,遲早會被看見。但工程行業從來就不是一個單靠“能力”就能上位的地方,尤其是在項目制的管理環境里,真正決定你升不升的,是你在這個圈子里的“價值交換”。
?
別再迷信“能力第一”,會溝通才是核心競爭力
現實一點說,工程項目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。你一個土建出身的項目經理干得再拼,依然可以被一個“協調能力更強、說話更好聽、上下都通得過”的人替代。小Z就是典型的“技術型選手”,活干得漂亮,圖紙審得仔細,進度節點掐得死準,但她幾乎不開口表達自己的工作成果。開例會不發言,做完事就撤,項目總結會上也是發幾頁圖紙草草了事,永遠不會說“這個地方我們協調了七次才讓甲方通過”、“這個施工組織方案是我盯著現場優化的”。
她總覺得“做得好就行了”,可領導又不是現場盯著你24小時的人,他要的是結果,更要的是過程當中誰能讓他放心、省心、聽得懂。你不說,沒人替你說;你不表達,成果歸屬感就歸別人。
而且她是那種聚餐不參加、團建總請假的人。在工程行業這種人情味濃、靠信任機制運轉的圈子,長年“不合群”意味著你在“非正式網絡”里沒有位置。對你再認可的領導,也不會在提拔關鍵崗位時,把你這個“沒什么存在感的人”推上去冒險。
工程行業的“能力”也分兩種:一種是“技術能力”,一種是“組織和展示能力”。前者是立足之本,但后者才是你從一個執行者走向決策者的必經之路。你以為技術牛就是優勢?在大多數工地和項目組里,大部分人的專業能力水平差距就在20-30%,但溝通能力、匯報能力、組織能力的差距可能是3倍、5倍。
所以,升不上去的往往不是不會干活的人,而是“不知道怎么讓別人知道你能干活”的人。
?
職場不是比誰三觀正,是看誰位置清醒
別總覺得指出錯誤是負責任、敢說真話就是有骨氣。工程行業是典型的強執行導向系統,不是講道理的地方,是講責任與配合的地方。
我一個學弟剛進設計院那年,參與一個舊城改造的概念規劃項目。評審前,部門主任拿來一版排水方案,他一看有點問題,就在組會時當場指出,提出用另一種排水模式替代。主任臉一沉說:“先按原方案出圖。”結果他不死心,私下又跑去找院總工提建議,最后被主任當場點名批評,說他越級、不懂組織紀律。
你覺得他錯了嗎?從技術角度講沒錯,但從職場角度講,這叫“沒站隊”、“不給領導留面子”。你指出方案有問題,目的不是拆臺,而是幫領導補位。你完全可以私下提醒:“我有個備選方案,要不要您看看做個備用稿?”這樣既體現你的專業性,又不傷組織氣氛。
工程行業尤其講“先統一、后調整”。你當眾唱反調,哪怕你技術沒問題,也注定會被邊緣化。項目制里最怕的不是沒能力的人,是“不聽話”的人。
所以要認清楚:你是執行者,不是裁判。不要以為三觀正、專業牛,就能自動贏得尊重。領導要的是成事的人,不是跟他講對錯的人。
?
不懂“站隊”,你永遠只是工具人
很多工程人聽到“站隊”就覺得反感,覺得那是玩手段、搞權謀。但其實站隊的本質是:你選對資源,才能借到力量。工程行業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——項目分工和資源分配。
你把精力花在“每個領導都不得罪”,結果就是你誰也靠不上,關鍵時候沒人為你說話。你辛苦熬夜出方案、盯節點,可到最后項目總結、獎金評定、職稱晉升,名字上榜的永遠是“懂得配合”的那一批人。
我認識一個施工單位的朋友小林,入職頭兩年技術非常強,做地下結構優化提了很多好建議,但晉升一直卡在工程師這個層級。直到他開始主動協助項目總幫忙跟設計院和監理單位溝通,把自己從“干活的人”變成“能解決矛盾的人”,項目總開始把更多重要的工作交給他。一年后,他被直接提名為副經理候選人。
這不是拍馬屁,是“你為對方創造價值,對方自然愿意給你機會”的正向循環。
職場里的“人情”從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你被信任的信用資產。項目上打交道最多的不是圖紙,而是“協調”——協調資源、協調人力、協調突發問題。而你“站隊”的本質,就是把自己放在有能力支持你的人身邊,成為他的“有用之人”。
別再說“我不玩這些”,你不玩,就只能做“臨時工、備胎、炮灰”。你覺得自己清高,其實你只是沒有進入資源網絡。
?
工程行業的職場游戲,要懂規則才能贏
我要強調的是:我不是讓你放棄專業能力,也不是讓你去奉承拍馬。而是想告訴你,如果你想在工程行業有發展、走上更高層級,必須明白:技術能力只是基礎,職場規則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“游戲機制”。
你不會和業主溝通,不懂怎樣讓甲方信任你,你再懂結構、給排水、BIM也只是“個別人才知道的技術咖”;你不參與匯報、不表達成果、連給領導發個節日祝福都覺得尷尬,那你永遠只是個干活的,不會是個帶團隊的。
說到底,你不是“能力不夠”,是你沒把能力放在“能被看到、能被用到”的地方。
工程行業的職場生態很現實,也很講規則。你越早意識到“做得好還不夠,會說、會配合、會借力”才是完整的能力,你升得越快。
當然,如果你身處一個爛到極點的項目部,只看關系不看實力,那我也勸你趁早離開。畢竟,任何職業發展都要有一個起碼的“正循環土壤”。
但只要環境尚可,就別再一頭扎進圖紙和進度里,別總說“我不喜歡跟人打交道”,這不是性格問題,是你還沒意識到:工程行業從來不只是“項目管理”,更是“人際管理”和“資源調動”。
別再靠死扛了,把你手里的能力,轉化成別人眼里的“潛力”,你才真正具備升職的可能性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